《公民擠壓》創作計劃座談-錄影

《公民擠壓》創作計劃座談-偏向虎山行:藝術作為面對社運的方式


演講內容以藝術作品《公民擠壓》Squeezing Citizenship作為面對社運的切入點,來詮釋公民身體在社會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,以及如何在像是壓迫的黯黑中成為一個發聲/光體。當代的數位媒體藝術家詹嘉華,從小被教誨就是甚麼都不用管、不要說,只要好好讀書就可以,自知認為對於自己生長的土地情感十分稀薄,對於此土地上的紛爭與衝突永遠都是以掩耳的方式帶過,在第一次參與社會運動後,感受到社會發聲的力量所衝擊,希望以藝術詮釋的方式,讓更多人重新檢視公民運動的權利與義務,並為台灣這片土地留下一些共同記憶,讓後人可以依循的一段歷史的軌跡,社會運動的發聲成為一個宛如暗黑中的一到光,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越來越有權利爭取自己的權益。

324行政院事件已經超過一年,在大多數的民眾認為塵埃幾已落定之時,相關的參與者還在辛苦面對身心創傷的平復、訴訟以及如何面對事件的方式,甚至連記憶都是有待重建的。當代藝術能夠作為反省事件的能動者,並提出相關的創見嗎?在此為期一年的計畫中,評論者邱柏廷認為應該進行的工作,不能像是事件發生的當下,運用常見的「看一個影,生一個仔」的意義生產。當時許多的動員造成如下狀況的顯現:「……知識是荒謬的,知識不去致力於經驗這本大書,而是陷於舊紙堆和無益爭論的迷津中。正是由於虛假的學問太多了,學問才變成了瘋癲。」(傅柯語)今日,真誠地去面對事件的真相與影響,並試圖將重建的記憶跟反思化為未來的資源,才是真正提供貢獻的可能。

一場「災難」不可跟「意外」相提並論,它逼出了人類既有能力的侷限之處。對其意義的探究自然不能淪於造神與獵巫,或訴諸悲情與溫情而已。在講座中,評論者將介紹自己在計畫中,與詹嘉華以及其他人的合作關係、怎麼寄望台灣當代藝術的可能,以及自己看待事件的取徑。

留言